我们社会到底需要科研型医生还是会看病的医生?

2023-02-25 18:17:48    来源:岳文昌医生

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社会需要既有科研能力又能够看病的医生,因为这两种医生都非常重要。

科研型医生通过开展研究来推动医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为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方法和治疗方案。而会看病的医生则是直接面对患者的医务工作者,能够为患者直接提供医疗服务和治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所以就我们社会目前情况来看,对会看病的医生的绝对需求量更大,但是这并不代表科研型医生不会看病,或者不重要。目前我们社会医生构成比例也确实如此,纯临床医生数量远远大于科研为主的医生。之所以说是科研为主,是因为科研医生也需要看病做临床工作。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社会中每200多人就应该有一名医生,这个就是对看病的临床医生的需求。所以大家可以大致算一下我们社会对医生的需求量。从医学生的培养也能看出这种比例的差别。对于一个普通的医学院来说,一届的临床本科学生数量可能达到1千人,但是最终能够顺利升学硕士的可能只有一半或者不到,而硕士升学博士的会更少。具体的数据不是很清楚,以我当年我们学校我们那一届为例,当时我们班70人左右,第一年顺利读研的40%左右,现在能在读到博士学位的差不多5个左右(我知道的是5个)。从不同学历比例来看,国家的培养重点还是在会看病的临床医生方面。

科研型医生的意义在于推进医学的进步,反过来最后还是为了让更好的看病。医生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科研成果可以促进新药物的开发、提高医疗设备的精度和效率、增进人类对疾病的认识等等。比如我们现在常用的CT、超声以及核磁检查,这些影像学检查是医生的透视眼,可以发现人肉眼发现不了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科研的结果,有的是医生首创,有的是医生拿来应用在医疗,但是不管怎么说,科研医生在这些先进医疗技术的应用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科研医生的努力而变得成熟的技术就会在整个社会医疗应用起来,现在社区医院都有这些检查手段,从而提高了诊断率。

至于医生的评判标准是看病还是科研,这本来就很难平衡。目前比较好的方案就是多维度的评价,最好加入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评价体系,不能唯科研或者临床。

列举一些具体原因:

目前很多病是治不好的,而且诊断和治疗效果差异往往也受限于医院设备平台,所以单纯以治愈率缓解率评价一个医生水平是不公平的。

科研评价也不是那么的简单。科研成果在短期内往往看不到实际用处,不好评价。如果以论文影响因子评价,又很难避免论文灌水,而且影响因子高的文章临床转化也不高。

单纯以临床或者以科研为主的评价体系都会带来对医生的不公,因为两者都很重要。

所以对于医生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包括患者对医生的评价。这样就可以让医生可以重点发展适合自己的方向。比如有的医生临床工作很出色,但是不喜欢做科研,那么他可以走重点发展临床,这样也能有出路。如果是单一评价体系,只会引导大部分医生走这条路,因为这样才有出路。

关键词: 我们社会到底需要科研型医生还是会看病的医生

上一篇:

下一篇: